战国时期,在今天的山东、齐鲁大地,当时的齐国,曾创办过一座大型学宫,因为建于都城临淄的稷门附近,所以它也被称为“稷下学宫”。
这是一个集政府咨议、学术研究和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机构,也是世界上第一座官办的高等学府。在2300多年前,列国厮杀不断的征伐年代,它甫一出现,便名噪天下,百家学者、诸国士子竞相云集,学术活动前后长达150年。然而,齐国灭亡后,这座学宫以及与它相关更多的信息,却又迅速静默在历史的视野里。
今天,对很多人来说,稷下学宫依然还是一个非常陌生的名字。在依然可见的文献中,关于“稷下学宫”的记载也是很有限的,不仅寥寥无几,而且零星琐碎。
打开历史的谜团,再现有限的信息,纪录片用五集的长篇体量,努力去讲述、复原它的故事。这个谜团的背后,深藏一个伟大的历史事件,那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一曲前空往劫、后绝来尘的千古绝唱。
那时,诸多思想流派像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法家、纵横家、兵家、名家等等,几乎同时出现,而每种学说都有大量的追随者,为了得到政治家的支持,各派学者率领着成群的弟子奔竞驰骛,在列国之间往来游说,他们不免相互碰撞、争鸣,并形成了历史上长达数百年的“百家争鸣”。
2300多年前的百家争鸣,并非一个空洞的描述,它更指具体的活动。很长时期内,强盛的齐国,繁华的临淄,不断吸引天下士人的到来,使这里成为战国学术的重镇,而稷下学宫便是各派学者短兵相接、碰撞争鸣的现实舞台。在很长时期内,它更是当时天下唯一的学术机构,可以说,诸子百家的一次次争鸣就是在这里上演。
曾来到这里讲学、任职,或者与稷下有着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我们能列出的是这样一串名字:孟子、荀子、邹衍、邹忌、淳于髡、申不害、宋钘、孙膑、李斯、韩非……这些名字是不是让我们更容易理解这座学宫在中国历史上的分量与作用?
众所周知,轴心时代的希腊跟中国一样,是个先哲辈出的黄金时代。那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曾创办、主持过一所雅典学院,这里成为影响西方文明的重要精神源头,而几乎与此同时,在世界的东方,一座毫不逊色的学宫与之遥相呼应,这便是稷下学宫。站在这样的视野上,我们能更加清楚稷下学宫在世界文明史上地位。
这样辉煌的过往,使得稷下学宫能够激发我们的好奇之心。
正如文艺复兴时期拉斐尔的传世名画《雅典学院》,纪录片《战国大学堂之稷下学宫》也秉持着类似的主题立意,即以稷下学宫为场景,呈现出一幅百家争鸣的壮阔画卷。在本片之中,枯燥的思想话题,我们将以故事叙述的形式重新呈现。
在这里,你将看到那些从小就出现在我们教科书中的古代思想家从未有过的真实鲜活的个性形象。在这里,你也将看到,那个纵横征伐、朝秦暮楚的战国时代还有另外一种故事。